咱可不跟欧盟心慈手软了。
欧盟刚喊话中国释放更多稀土,不到一个月,中国商务部就扔出了一个五年期的加税决定。
2025年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7月1日起对来自欧盟、英国、韩国、印度尼西亚的不锈钢钢坯及热轧板卷继续征收反倾销税,期限五年。
如果说稀土是战略资源,那不锈钢就是产业命脉。这一次中国没有等对方“道歉”,没有等对方“改正”,直接出手。
欧盟还当是以前,认认错就给你了,这回傻眼了。
欧盟开口要稀土,话音未落先被加税
过去几个月,欧盟急了。
从电动汽车到风电设备,欧洲产业链被稀土卡了脖子。能救急的,只有中国。
尤其是欧盟驻华大使托莱多6月在北京的表态,说得很直接:希望中方“体谅欧洲的恐惧”,一个月内解决稀土问题。
这话听起来像求助,实际上更像“下命令”。
要命的是,欧盟一边要资源,一边又在贸易上步步紧逼。
2024年G7峰会,欧盟跟着美国一起,喊“中国经济胁迫”;再往前2023年10月,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8%的反补贴税。
这不是谈合作,是逼合作。
而结果也很现实,中国没等他们说完,就用一纸加税通知,让欧盟先冷静冷静。
设限在先,中方反制不是“先出手”
很多人看到加税公告,第一反应是:中国是不是动怒了?
其实不然。这不是突然出手,而是忍无可忍之后的回应。
从2023年开始,欧盟对中国企业的限制政策就没停过,尤其是对光伏、风电、动力电池、通信设备等关键领域。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欧盟不仅发起多起反补贴调查,还推出“本地采购优先”政策,强行把中国企业挡在市场之外。
甚至还设置“本地化率”指标,要求关键设备必须在欧洲本地生产。
而在这种前提下,欧盟还想让中国在稀土供应上“开后门”?合作不是白给的,规矩得对等。
中国商务部早就说得明白:“稀土出口依法依规,对谁都一样,不接受政治化干预。”
这次出手正是“说了不听,就按规矩来”。
稀土出口有章可循,“情绪索取”没用
稀土不是白菜,不是谁着急就能拿的。
自2023年起,中国对稀土出口执行更严格的制度化管理。
审批流程依《出口管制法》《矿产资源法》执行,兼顾环保、产业发展与国家安全。
从2024年初的《稀土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也能看出:“稀土优先保障国内高端制造需求,防止无序外流。”
也就是说,稀土不是谁喊饿就给吃的。它背后牵扯的是芯片、军工、新能源关系到国家战略。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出口审批制度并没有针对任何一个国家。只要符合标准,该批就批。
反观欧盟,一边加税设限,一边还要中方兜底资源供应,这种逻辑真是“自己讲不通”。
五年前的老账,这次算得清清楚楚
这次加税的产品,不锈钢钢坯和热轧板卷,来头不小。
时间拉回到2019年,中国首度针对欧盟、英国、韩国、印尼的这些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原因很简单:这些国家的产品以远低于成本价的方式不断涌入中国市场,让国内钢企几乎喘不过气来。
据商务部统计,当时欧盟不锈钢在华市场份额从12%猛增至23%。一些中小企业直接倒下,连大厂都吃不住劲。
五年过去,商务部复审结论也很明确:一旦取消反倾销税,这些低价产品就会卷土重来。
所以这次不是新仗,是续账。
中国不锈钢产业升级,不怕竞争,只怕不讲规矩
五年时间,能干点什么?
对中国不锈钢产业来说,正好够完成一次脱胎换骨。
过去靠低价、贴牌,现在靠质量、靠标准。
比如太钢、中信特钢、酒钢等企业,已经进入欧美高端供应链。尤其在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等领域,中国的不锈钢产品出口订单连年增长。
更厉害的是,绿色冶金技术也在落地。
电弧炉+氢还原,不仅减少碳排放,还跟欧盟那套“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上了号。
说到底中国不怕竞争,只怕倾销。
欧盟“双标”策略,终将反噬自身
欧盟这边的尴尬也很明显。
一边喊着“去风险”,一边又离不开中国市场。
目前,中国是欧盟不锈钢的第三大出口市场,占全球出口份额近15%。一旦中国这扇门关了,欧企很难短期找到等量替代市场。
更麻烦的是,欧盟的“双重标准”开始引起全球不满。
2024年WTO大会上,印尼、巴西、南非等国家直接点名批评欧盟,以“绿色标准”为名搞技术性壁垒,实则是贸易排他。
有些国家甚至公开表示:“欧盟不是在保护环境,是在保护自己。”
一旦信誉受损,欧盟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也就不稳了。
规矩对等,合作才走得长远
这场由稀土引发的不锈钢加税,其实是中欧关系的一次“压力测试”。
中方的态度很清楚:合作可以,但不能绑架。开放可以,但不能偏心。
一句话:规矩得对等,合作才走得长远;失信失礼,终将自食其果。
参考资料:
菲常视野陈菲2025-07-01欧盟彻底失望了,没等来中方更多的稀土,先收到一份5年加税通知
杠杆炒股哪个平台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