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亏了三年养老钱,存定期才踏实!”这话一出口,招商银行的理财经理都快哑巴了。客户进门不是奔着高收益,而是直奔那熟悉的定期柜台。这股“回归存款”的浪潮,不仅席卷中老年人,连年轻人也跟着上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理财产品变脸,储户用脚投票
过去几年里,银行理财产品曾被视为稳健增值的代名词,可如今不少投资者却吃了大亏。招商银行某款R2级别理财三个月竟然亏掉4.8%,这数字在曾经保本几乎铁板钉钉的市场里,无疑是一记响亮耳光。更别提那些复杂得让人抓狂的说明书,比起高数课本还难懂,让普通储户摸不着头脑。
资管新规实施后,“刚兑”破除已超过两年,但老百姓似乎才真正意识到:保本理财已经成为历史。不少现金管理类产品看似诱人的七日年化收益率,一旦债市波动,也可能让本金缩水,这就像买了一瓶标价不菲却随时可能变质的饮料。
十年前P2P爆雷带来的阴影仍未散去,加上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刚过两年,人们对金融风险敏感度空前提高。“合同没写保本,那就是耍流氓”,这句话已成不少人的共识。今年第四季度国有大行定期存款暴增1.8万亿,大部分资金其实是从原先投入理财产品的钱转移而来。90后年轻人并非糊涂蛋,他们宁愿选择稳定且确定性强、利率约为2.6%的定期,也不愿被基金APP上的负收益折磨得心烦意乱。
理财神话多如牛毛,却难换真金白银
眼下各家银行推陈出新的结构性存款、智能通知存款,说白了不过是在花样翻新,把风险巧妙地转嫁给储户。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居民存款占比重新攀升至55%左右,这种风险偏好的倒退仿佛将时间拉回到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前夕。
想想当初保险公司送洗衣粉求开户,如今银行送米送油留客户,两者间仿佛隔着一个时代,但套路依旧没变。如果说方便面包装上的“图片仅供参考”令人哭笑不得,那么复杂晦涩到让人大呼吃力的理财说明书,更像是在玩文字游戏——要是能把可能亏损5%直接印在封面上,还会有人被所谓业绩比较基准忽悠吗?
透明度缺失加剧信任危机
与其花费心思搞各种促销活动,不如先把产品做到像普通储蓄那样简单明了。一位横店群演张某透露:“我看那些说明书,比电视剧剧情还复杂,看完根本不知道自己买的是啥。”若能借鉴日本三井住友将风险等级可视化的方法,比如用地震等级来形容投资风险,从轻微震感到海啸冲击,让客户一目了然,也许排队等候办理定期业务的人会少一些。
更重要的是,如果每日实际盈亏能够实时公示,就算偶尔出现波动也不会吓坏投资者。而目前多数净值型产品背后的非标债权估值方法依旧晦涩难懂,好比藏在迷宫里的秘密武器,让普通消费者望而生畏。这不仅增加理解成本,更加深彼此之间的不信任感。
年轻人成为守护本金的新主力军
去年招商银行数据显示,25-35岁年龄段群体中选择定期存款的人数比例从2020年的17%猛增至30%。他们宁愿躺平接受约2.6%的固定利息,也不愿冒险追逐5%以上预期收益带来的未知波动。一位北京建行支行工作人员分享:“我们做过测试,大部分客户根本分辨不了结构性和净值型两个不同类型产品之间有什么区别。”
这种现象表明,与其责怪消费者“不专业”,倒不如反思金融机构是否把事情弄得太复杂。毕竟,当年的P2P爆雷正是因为各种术语和承诺蒙蔽大众双眼,最终受伤害的是普罗大众的钱袋子。
金融服务需回归初心 承担应有责任
经济环境趋紧,人们对安全感需求陡增无可厚非。但金融机构不能既想赚管理费,又逃避承担相应责任。如果不能提升透明度和服务质量,只靠赠品吸引顾客终究治标不治本。在这个信息碎片化时代,用简单易懂的话语告诉大家真实情况,比任何营销手段都有效果多了!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面对纷繁复杂又充满陷阱的投资市场,我们真的能指望谁来替我们守护好血汗钱?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杠杆炒股哪个平台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